TOP

PREVIOUS

NEXT

世界這麼大 我要自己去看看

文 / 品牌溝通及公共事務部

跨越國境到異地落腳,是許多人心中的嚮往。無論是求學、工作,或是開創嶄新生活,我們都渴望推開人生另一扇窗,窺探世界的遼闊,親身感受那初來乍到時的興奮、適應環境的迷惘,甚至是想家的煎熬。而這些酸甜苦辣,終將淬鍊成生命的養分,讓我們更加期待蛻變後的自己。

三位從海外來到台灣發展的南山人,以各自不同的步伐出發,有人勇於冒險、有人隨遇而安,一步一步,帶領我們看見異鄉旅程真實風景的同時,也描繪出屬於他們獨一無二的生命軌跡。




先做再說,享受變動時刻
資訊應用系統部 吳俊偉
面對選擇,有人習慣深思熟慮,但對吳俊偉(Gordon)而言,與其反覆評估,不如先邁開腳步。行動,才是他前進的關鍵。

來自香港的Gordon,高中畢業後即面臨生涯抉擇。當時,香港的競爭壓力讓他意識到「不夠頂尖就很難出頭。」於是,他毅然決定前往文化語言相近的台灣發展。

從萌生想法到遞交申請,Gordon只花了短短幾天,甚至連家人都是在報名完成後才知曉,「人都有惰性,猶豫太久只會更難行動。」他對自我的了解和這份行動力,也幫助他在各種挑戰中快速適應環境。

還記得剛到台灣時,下飛機後不見學校接機人員,好不容易抵達宿舍,又發現沒有床位,臨時被安排與學長同寢,才總算塵埃落定。正是這些突發狀況,練就了Gordon在變動中快速安身立命的本事。

畢業後,他加入南山人壽,正值系統導入初期,各種混亂與不確定性接踵而至,Gordon承擔起與外國顧問的溝通任務,將自身的跨國背景轉化為獨特優勢。

12年來,Gordon逐漸在台灣落地生根,「凡事先做再調整」的行動力與適應力,不僅讓他克服種種挑戰,更帶領他在人生的各階段找到前進的方向。





轉念之間,擁抱異鄉風景
客服系統部 王韵慧
11年前,王韵慧(Zuly)從馬來西亞飛往金門求學,當時,從機場到學校的路上全是高粱田,與想像中的大學風景截然不同,「還以為自己被騙了!」Zuly笑著說。

然而,這個落差並未讓她卻步,「可能我有點固執,決定好的事就會去嘗試,不管結果如何,至少多了一份經驗。」在同鄉同學們互相扶持下,Zuly逐漸適應了騎車半小時才能抵達市區的大學日常,也養成了她在面對困境時的轉念能力與從容態度。

Zuly回憶起28歲時所經歷的車禍意外,當時,她人生第一次搭上救護車,好在只是皮肉傷,「這次經歷算是一個劫,轉念想想,我覺得有種大事化小的感覺。」

這些年的生活經驗,也教會她不再用「應該如何」的眼光看待異地生活,世界因此有了更豐富的面貌。Zuly分享,在她的家鄉,想要看海看山,往往得花上半天車程,到了台灣後,她著迷於站在高架橋上俯瞰城市——依山傍水、車水馬龍,我們日常中的畫面,對她而言卻是難得的風景。

回首這段旅程,Zuly認為,面對未知的海外生活,除了充滿期待與想像,更重要的是懷抱接納的心態,才能將這些與原生國家、與想像不同的生活經驗,一一轉化成自己的養分,不枉走過這麼一遭。





跳出框框,遇見新的自己
中山分公司 張志恒
跟隨兩位哥哥的腳步,張志恒(Henry)高中畢業後,順其自然地選擇從馬來西亞到台灣求學,一路發展至今。目前,他在地區的業務中心擔任總公司與業務員之間的橋樑,每天與人交流協調,很難想像出國前的他,其實是個內向的人。

回顧職涯初期,Henry在行銷顧問公司擔任企劃,專注在擬定策略,卻難以親自推動變化。進入南山後,他從後端走向前線參與業務運作,除了協助業務員、滿足客戶需求,還能解決客服行政的問題,「我發現自己做的一件小事,其實可以幫助到很多人。」這份成就感,讓他更確信自己跨出舒適圈的決定。

然而,異鄉生活並非一帆風順。疫情期間,Henry接連遭逢兩位長輩過世,卻因邊境封鎖無法返鄉,成為他離家以來最深的遺憾。同時,他也目睹許多朋友因放不下家人與故鄉,最終放棄海外生活。

Henry認為,選擇離開家鄉,意味著放下既有人脈與熟悉的生活,甚至要面對與家人分隔兩地的現實,這些都是必須承擔的機會成本,因此,若能在出國前深思熟慮,或許能減少未來的遺憾。

從昔日內向的自己,到如今在業務環境中找到工作舞台,Henry用親身經歷證明,每個選擇都伴隨著各種得失,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契機。

離開舒適圈,置身陌生環境,不僅是在探索世界,也會看到不同面貌的自己。我們走過彎路,逐漸學會調整步伐;我們歷經風雨,才明白內心最珍視的風景,一點一滴,觀察自己的內在如何延展,去對接那些全新的經驗,而這些適應與轉變,在舒適圈中往往難以被看見。或許,探索世界的真諦,正是發現自己。

SHARE

更多好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