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湛藍的海底,海草鋪展出一片片綠色的搖曳草原,不僅是小魚的家,也是淨化海水、儲存碳排的重要守護者。 然而,氣候變遷與人為破壞,正讓這片生命搖籃逐漸消逝。 我們正展開海草復育行動,一株株重新種下的海草,不只是植物,更是未來的希望。 守護生態的循環,讓更多生命重回海底舞台,讓海洋再次自由呼吸吧!
貝克氏鹽草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列為瀕危植物,透過環境監測與社區協作,掌握其現況與變化趨勢,為海草復育建立可持續的行動模式。
你愛吃魚嗎? 隨著海洋資源加速枯竭,2048年後將沒魚可吃,能夠年年有魚的「永續」心法非常重要。 活動從餐桌返回產地,超過百人以水桶傳遞新生魚苗,集結眾人之力,由陸地送往大海。一起體驗萬物相連、生生不息的感動吧!
選擇正確的放流時間、地點、種苗,魚苗放流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符合生態與科學的角度。從一開始健康魚種的篩選培育到選擇可以放流之海域,有效率地增加海中幼魚數量,補充漁業資源,穩定海洋生態的多樣性。
你聽過牽罟嗎? 牽罟又稱「牽網」、「地曳網」,是在金山萬里一帶流傳200多年的傳統漁法。每到捕魚季,由經驗豐富的船長駕小船將漁網放入海中,攔截經過的魚群,再由岸上各家漁民同心協力拉繩,把網拉上岸。在過往,每一個有出力的人,不論男女老少,都能分到一份漁獲。 一起體驗集結眾人之力、共享豐碩成果的溫暖精神吧!
兼顧環境共生的捕魚方式,舢舨船出海後,將網具拖曳在沿海繞成U型來攔截魚群,再由岸上的人合力將魚網拉上岸,每一個出力的人都能分到漁獲,包括孕婦尚未出生的寶寶喔!這也就是當地俗話所謂的「倚繩分魚」。
「蹦」!是什麼聲音? 為了捕捉趨光的青鱗仔,漁民利用磺石加水,在海面上燃起巨大火炬,吸引魚群躍起,再抓準時機下網,以火把引導青鱗魚跳進網裡,這就是過去北海岸盛行的「磺火」漁法,俗稱「蹦火仔」。 因為磺火只能在夜晚的海上進行,體驗活動多以解說示範為主。 漁法因應北海岸獨特的地形、洋流、潮水與魚群習性而生,一起體驗順應天時地利的古老智慧吧!
屬於友善捕魚的一種,磺石裡加水會產生乙炔燃燒,而青鱗魚有趨光特性,先找到魚群,火光就會驅使數以萬計的青鱗仔跳出海面,船夫再用特殊設計的三角網來捕撈。點火的時候會發出一聲「蹦」,這也是蹦火仔的由來。
09/27(六)700人新北萬里
10/18(六)700人新北萬里
11/22(六)700人桃園觀音
10/18(六)700人彰化伸港
11/01(六)300人台南南區
11/15(六)400人高雄旗津
「保護自己」是赴約的No.1黃金守則,沙灘沒有遮蔽物,要記得準備好防曬、補水喔!
淨灘用的夾子、手套、垃圾袋...等,主辦單位會準備。